首页 > 文旅 > 文化新闻 > 正文
【寻味开封】牛从远古走来
在都市丛林还没有占领荒野的时代,人类逐草四方,放牧牛羊,一派田园牧歌景象。
【寻味开封】牛从远古走来
来源:开封网-汴梁晚报 作者:李开周 发布时间:2021-01-18 08:10:07

在都市丛林还没有占领荒野的时代,人类逐草四方,放牧牛羊,一派田园牧歌景象。

《诗经》里有一首歌,就与放牧牛羊有关。“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谁说你们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谁说你们没有牛?膘肥体壮九十头。你的羊群来到时,只见羊角齐聚集。你的牛群来到时,只见牛耳摆动急。

听完这首歌,再想象一下,几百只羊和近百头牛一起出动,那是一幅多么壮观的画面,又是一种多么富足的生活啊! 

这种放牧生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我们知道,狗是人类最早驯化成功的动物,至少在15000年前,人类就把一些狼驯化成了狗,而牛羊的驯化历史要晚得多。 

在这里我们说一说牛的驯化。2013年,云南师范大学对黑龙江省肇东市太平乡周家店村坤泥沟出土的牛颌骨进行研究。那是10600年前原始牛的下颌骨,却残留着人工饲养的痕迹。据此可以认为,至少在10600年前,东北居民就开始驯化原始牛。 

原始牛简称“原牛”,它是现代黄牛的祖先。跟黄牛相比,原牛的个头更高、块头更大,能长到一两吨重,简直就是小号的大象。黄牛是从原牛驯化而来的,但是原牛却从地球上消失了。无论在东亚、南亚和西亚,还是在欧洲、美洲和非洲,我们都再也见不到一头原牛。原牛为什么会灭绝呢?并非因为它们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是因为它们长期被人类捕杀,直到最终灭绝。 

在2000多年前的一部手抄本上,古罗马人这样描述原牛:“这种动物略小于大象。它们色彩独特,体型巨大,速度惊人。无论面对人还是兽,它们都不会示弱。这种动物无法被驯化,所有试图驯化它的尝试都失败了。”这段描述的结论并不准确,因为原牛是可以驯化的。如前所述,黄牛和西班牙斗牛都是原牛的后代。但古罗马人确实把原牛的形态、习性和攻击能力都写了出来。 

古罗马人是尚武的,原牛越凶猛,他们征服原牛的欲望就越高涨。一批又一批的猎人去围捕原牛,一批又一批的武士去屠杀原牛。有人需要原牛的肉和毛皮,有人需要用原牛的牛角来装饰客厅,有人想通过捕杀原牛来展示自己的勇气。经过两千年左右的长期捕杀,原牛在欧洲大陆上消失了。1627年,最后一头原牛在欧洲死亡,地球上的原牛完全绝迹。

亚洲大地上生活过更多的原牛,但是因为古代亚洲人在观察和记录自然界方面缺乏热情,所以也就缺乏相关记录,所以我们不知道亚洲原牛到底是在什么时候灭绝的。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有一只牛尊,是来自商代的青铜器。从造型上看,这只铜尊塑造的就是一头尚未驯化的原牛。推想起来,商朝人肯定见过原牛。就像后来明清帝王出巡时,用大象来装点仪仗队一样,商朝贵族可能也役使过原牛。当时中国人已经开始饲养黄牛,但是在帝王的园囿里圈养几头原牛,可比慢吞吞的黄牛威风得多。

我们知道,商朝人特别迷信,战争、祭祀、婚姻、营造,往往都要占卜。他们流行使用两种占卜形式,一是“龟卜”,二是“骨卜”。前者是在龟壳上钻孔、灼烧产生纹路,观看纹路的形态,进而预测未来。后者做法相同,只不过把龟壳换成了兽骨。当时占卜用的兽骨大半是牛骨,其中既有原牛的骨头,也有黄牛和水牛的骨头。由此可见,至少在商朝,原牛和黄牛也是并存的。

我们还知道,商朝人占卜以后,还会在龟壳和兽骨上面刻下文字。这些文字被我们称为“甲骨文”。甲骨文里多次出现“牛” 字,形如一个简化的牛头:中间一竖表示牛脸;上面两画较长,是牛角;下面两画较短,是牛耳。 

甲骨文里还有一些与牛相关的字。比如说,告状的“告”,表示牛把人顶伤,人去告状。再比如说,牢房的“牢”,表示把牛关起来的地方。 

古代中国人养牛,主要不是为了食用,而是为了借助牛的力量来耕田。孔子门下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冉耕,字伯牛;一个叫司马耕,字子牛。很明显,这两个名字都把耕地和牛联系在了一起。但是,甲骨文里却没有“耕”字。后来出现的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等汉字系统当中虽然都有耕字,字形也统统与牛无关,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首先,先民耕地,最初并不借助畜力,纯靠人力。“耕”是耒和井的结合,耒是翻土的木叉,井是灌溉的水源。把一根木棍末端削尖,再绑上一根短棍,这就是耒。双手扶着耒,底下用脚去蹬耒上绑的那根短棍,就像后来用铁锹挖土一样,一下一下把田地翻耕到松软,就可以播种了。这样耕田,翻土很浅,也很费力,但总比不翻要强得多。其次,牛被驯化成功的时间比狗要晚,所以古人最早借用的畜力可能不是牛,而是狗。汉字里还有一个与“耕”同义的字,叫做“耦”。在金文里,耦的字形是两个人一起耕地;但在甲骨文里,耦却是一条狗拽着一只耒。根据字形推断,在商朝或者商朝以前,我们中国人可能尝试过用狗来牵引简易的犁。后来对牛的驯化和饲养越来越成熟,发现用牛耕地比用狗更靠谱,牛耕才取代了狗耕。 

在牛耕普及之前,非洲人曾经用鸵鸟耕地,欧洲人曾经用骡马耕地。如果说中国曾经出现过狗耕,其实也不是特别奇怪的事。不过,说商朝或者商朝以前曾经用狗耕地,这只是根据文字符号作出的推测。该推测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呢?还需要考古实物来验证。 

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国农业就离不开牛耕了,牛已经成了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畜力。女皇帝武则天在位时,一个叫张廷珪的大臣说过:“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新唐书·张廷珪传》)帝王靠百姓供养,百姓靠粮食供养,粮食靠耕作得来,而耕作是离不开牛的。牛死了,耕作就没法进行;耕作没法进行,粮食就不能获得;粮食不能获得,百姓就只能饿死;百姓一旦饿死,帝王靠谁供养呢? 

张廷珪是站在帝王角度说这番话的,他的结论是:牛非常重要,没有牛就没有帝王。

责任编辑:刘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