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沈家村麦田叙事
立夏时节,绿肥红瘦。尉氏县张市镇,地处国家粮食核心产区。
沈家村麦田叙事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蔡小俊 任崇喜 游银华 朱朝星 发布时间:2024-05-08 09:28:21

微信截图_20240508092754

立夏时节,绿肥红瘦。

尉氏县张市镇,地处国家粮食核心产区。 

沈家村产业兴旺示范基地,有一偌大环形天桥。站在天桥上眺望,阡陌纵横,麦菽如浪,渠田相连,错落有致,绿波随风荡漾开来,荡漾成豪壮激情的长诗,酝酿着又一场丰收。 

微信图片_20240508130121

麦子即将到灌浆期,用不了多久,绿色的希冀就会变成金黄的收获。你看,自动化喷灌器在欢快旋转,让麦子们铆足劲儿,准备向世界奉献出最丰美的香味。 

“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不远处,大字熠熠生辉。 

立夏时节,在绿色的田野上,沈家村的叙事节奏打开,新的希望升腾起来…… 

一 

眼前的陆爱东,黑黑的面庞,一双眼睛透着精明。 

初见他,让人以为他是“70后”。没想到,他嘿嘿一笑,道出了实情。这个1985年5月出生的年轻人,2014年放弃司机的职业,回到沈家村与土地为伍。 

“俺不是突发奇想。俺这里的地肥,是黄河大水过后的壤土黏土质地,保水性强,土层厚,通透性好,非常适合小麦生长。俺相信,田地最不负人,付出与回报一定成正比。”陆爱东的话里,透着一股自豪感。 

“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陆爱东自幼就明白这个道理。 

2019年,陆爱东牵头成立畅加种植专业合作社。他根据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承包510亩耕地,发展优质小麦种植。 

他遇到了东风。2020年,由开封市农业农村局主导的“五优四化”项目在张市镇实施。该项目以小麦全程托管服务方式进行,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安全完整闭环运营。 

微信图片_20240508130201

陆爱东和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合作,种了100多个优质小麦品种,每个品种占地近半亩。在2021年尉氏县首届“小麦粮王”争霸赛中,陆爱东以亩产858公斤的成绩取得第一名。其示范基地的100种小麦品种表现优异。这一年,陆爱东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你看看俺这块地,是北斗导航种植的。你看多么平展,麦子几乎是一般高。俺的麦子产量稳定,而且用麦种少。不客气地说,每斤还比其他麦子贵一毛钱,被公司收购后就是麦种。”他的语气里透着傲娇。 

微信图片_20240508130157

陆爱东也有小烦恼。他最多时曾流转700多亩地,而今在逐年减少:2021年,他种植的洋葱获得丰收;2022年,他种植的小米椒获得丰收;2023年,他种植的土豆获得丰收。每次丰收过后,他流转的土地都会减少一些。 

“你大概知道原因,农民的智慧。”说着,他似乎有些无奈地笑了笑。 

沈家村的土地,的的确确成了宝。 

“以前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不到500元,现在1200元也不一定流转到手。”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说,“俺村2000多口人,有700多人在江苏打工,每年能拿两份收入呢。” 

说完,笑声朗朗。 

微风拂动,笑声在绿色的田野荡漾。 

二 

与陆爱东不同,沈文正身材魁梧,朴实沉厚。 

与“一滴汗珠摔八瓣”的父辈们不同,沈文正是乡亲们口中的“田保姆”,利用设备、推广技术、维护农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指尖一动就能耕耘,“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 

2014年,从事过保安等多种工作的沈文正回到家乡,从一台玉米收割机开始做起。 

2015年,沈文正牵头成立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尉氏县推广建设高标准农田,急需大量的先进机械提供服务。他一口气购入10多台高性能大机械,推进深松整地、试水社会化服务。大型拖拉机、耕种一体机、植保无人机……如今,该合作社固定资产1200万元,推出耕、种、收全链条服务。 

“从靠手感到靠遥感,从靠体力到靠算力,整地、播种、施肥,那叫一个精细。”沈文正感慨道,“无人机一天作业2000多亩;无人驾驶旋耕机装上‘大脑’,按设计路线跑;手机远程遥控,水肥喷灌系统自动开启。”全链条服务不光节本高效,还能增产增效。尝到甜头后,越来越多的乡亲们主动上门,委托合作社帮忙耕种。 

2023年4月25日,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4680023)-20240508090500

“不比收得快,看谁丢损少。”每年临近丰收,富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都会提前升级农机、做好机手培训,努力降低机收损失率,力争粮食颗粒归仓。增效与减损并重,让乡亲们增产又增收。2022年度开封市粮食收割减损技能大比武(尉氏赛区)暨“小麦粮王”争霸赛上,沈文正夺得一等奖。这一次,他说自己发挥了正常水平,此前没有得大奖是经验不足。 

“你看,我们的工作人员前不久还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忙着呢!”沈文正突然打开手机,只见他保存的视频画面上,一台大型机械在翻耕土地,机声隆隆,深翻的土地松软,等待种子的光临。 

“为何去那么远?是有什么机缘吗?” 

“挣钱呀!掌握了农机‘十八般武艺’,农机一响,就能轻轻松松让土里长出‘黄金’来。俗话说,不误农时不负春。最忙的时候,我们一直是‘人歇机不歇’。我们的根据地不断扩大。尉氏春耕前,我们先去山东翻耕土地,回来为乡亲们服务。再过不了多久,南下收麦子。从南到北,一路收割。毫无疑问,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三 

眼前绿油油的麦田,在阳光下,被赋予另一种色泽。 

张市镇的万亩高标准农田远近闻名,“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人称“聪明田”。 

如何聪明?如今,沈家村搭建5G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建设10处农业科技监测站、采用11种节水灌溉模式、配置12类监测设备,彻底解放了村民的双手。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空气温湿压设备,用来监测天气状况;这是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可以自动感知是否缺水;这是智能阀控出水终端,根据土壤温湿度自动浇水。”尉氏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股股长刘纪锋说,这个平台包括智能灌溉、土壤墒情监测、苗情虫害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多个数字化应用,过去靠经验种田,现在“用数据说话”。 

“村民在家里也能够随时观察情况,点一点手机、刷一刷卡,就可以及时浇水施肥。”石长锁说。 

微信图片_20240508130151

“以前开着农用拖拉机浇地,一天起早贪黑,能浇三五亩地就不错了。现在浇水施肥只要按一下遥控器,打药用无人机,播种、收割则由大型机械到地里统一完成,种地也轻松许多。”陆爱东说,“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坐在家里吹着空调,就把地种了。” 

“现在一人管几百亩地都不是问题。手机里可以看到用水用电量,水泵出现故障还能收到预警保护,可以随时根据情况调节,再也不怕耽误农时了!”刘纪锋说,通过“智慧农业”的管理方法科学种地,可以同步实现省水、节肥、增产和节能。“你们知道什么是小麦微喷吗?就是从水管的小孔出水,模拟下雨的场景,水先喷到空中再落到田里,避免大水漫灌对土壤造成的损害。你们可别小看这一技术,亩均节水50立方米,每亩能省水30%,节肥20%。每亩小麦增产180斤呢。” 

微信图片_20240508130123

在数字化的加持下,“‘70后’种不动地,‘80后’不愿种地,‘90后’不会种地”的问题迎刃而解。几年间,尉氏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从26万亩增加至95万亩,农业生产能力和发展效益不断增加。 

“尉氏小麦”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专家这样评价:籽粒饱满均匀,色泽亮白,由其加工成的面点适口性好。沈家庄村民说:俺村的小麦面粉能做面包,更多的人能吃上沈家村的优质“馍”了! 

生机勃勃的初夏,万亩标准化麦田,一群与麦田打交道的人。这是当下一个中原村落的稀松平常故事。它琐碎的日常里,静水流深。 

再次登上天桥,蓝天晴日下,一望无际的碧绿麦田延展着,生机无限……

以上图片均为全媒体记者朱朝星 通讯员要志民摄

责任编辑:刘薇薇